正规实盘配资网_实盘股票配资平台_专业股票配资平台
你的位置:正规实盘配资网_实盘股票配资平台_专业股票配资平台 > 正规实盘配资网 >
湛江股票配资平台 张嵚:甲午战争里的晚清陆军,真的连挨骂的资格都没有吗?
发布日期:2024-10-12 21:53    点击次数:143

湛江股票配资平台 张嵚:甲午战争里的晚清陆军,真的连挨骂的资格都没有吗?

【作者 张嵚】

一、“国际笑话”冤不冤

甲午战争里的败仗不少,但败成“国际笑话”的,首推甘肃宁夏镇总兵盛军统领卫汝贵。

照着《清史稿》、《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》、《光绪朝东华录》等史料的说法,这位在甲午战争里统帅六千精兵的淮军老将,上了战场后还没碰上日寇,就收到了妻子送来的家书。其妻在家书里谆谆教诲,劝他在战场上该摸鱼就摸鱼,千万要保命。收信后的卫汝贵,也果然不负妻望,在战场上一溃千里。就连这份私密的家书,都落到日寇之手。被日寇拿来大肆宣扬,简直丢脸到家。

“洋相”出到如此地步,确实是神仙难救。败退回国的卫汝贵,又被满腔怒火的晚清群臣们,扣上了“克扣军饷”“纵兵抢掠”“贻误大局”等大罪,最后数罪并罚,于1895年1月16日下午四时被押到菜市口问斩。

到了他身死十多年后的民国年间,卫汝贵家乡的地方志《皖志列传稿》里,还把那封娱乐了日寇的“卫汝贵家书”照单全收:“君起家戎行,致位统帅,家既饶于财,宜自颐养。且春秋高,望善自为计,勿当前敌”。这下更坐实了这位“妻宝男”的草包形象。一百多年来,说起此人的结局,好多稍微了解些甲午战史的朋友,都会痛骂一声“该”!

可若是细较真下历史,就会发现这桩“国际笑话”里,好些细节竟错得离谱。比如那封在《清史稿》的记载里,闹出“国际影响”的“卫汝贵家书”,在日寇的史料里却是根本不见踪影,更不要说什么“大肆宣扬”。被《皖志列传稿》收录的“卫汝贵家书原文”最早的出处,当属清末民初文人罗惇曧的《中日兵事始末》,此书主要搜罗的是晚清年间的野史笔记,所谓“家书原文”,显然以讹传讹。

而更让很多后人想不到的,是卫汝贵部的战斗力。特别是在甲午中日宣战后的第一场战役——平壤战役里,被清王朝认为“临敌节节退缩”的卫汝贵,先是抢先派兵进入平壤,粉碎了日军对平壤的偷袭。李鸿章心腹盛宣怀为此击节叫好说:“平壤居然不失,是为国家之福”。

而后在平壤城南的防御战里,卫汝贵又抢先加固了防御工事,两次打退了日军第九旅团的进攻。日本史料《日清战争实记》里,用“乾坤似将为之崩裂”来形容战况的惨烈。甚至他还趁天亮时发起反击,战事持续到中午,日军最终狼狈撤退。依据日方的官方数字,此战仅“将校以下死者约一百四十名”。日本文士杉浦梅潭的诗里哀叹说“此役不克旗下死,呜呼苦战船桥里”,可见伤亡惨重。

甲午战前的淮军资料图

哪怕对比一下平壤战役最后阶段,清军全线崩溃时的狼狈景象,平壤战役大部分时段的卫汝贵,表现堪称可圈可点。因此,他自己在回国受审后,也始终“不肯认咎”,反而坚称自己“屡获胜仗”。近代一些野史也描述说,卫汝贵直到临刑前,依然在悲愤喊冤。

但问题来了:既然卫汝贵在平壤战役里有过如此优秀的表现,那为什么这场关系甲午走向的大战,依然以清军溃败而告终?

其实,如果我们粗看甲午的陆战,就会发现类似奇怪的现象:在中日两国的史料里,都有对清军士兵作战精神大书特书的段落,具体到战役和相关将领,也不乏高光时刻。比如在平壤战役里壮烈殉国的左宝贵将军,此后就成了朝鲜半岛民间传说中的白马将军。

但就是这么一支亮点颇多的军队,却为何从朝鲜半岛到辽东半岛一败再败?除了腐败、内耗等原因外,这支清军身上还有太多的东西,值得我们在130年后再认识。

尤其需要先厘清的,就是甲午战场上,清朝陆军的装备问题。

二、清军陆军装备优于日军?

十多年前,某位“网红历史教师”曾这样说:“到甲午战争的时候,中国军队的装备水平比日军要领先了,再打不过就是兵将的问题,不是装备的问题”。因此,很多年轻的历史爱好者,也就形成了一个固定印象:甲午时期的清朝陆军,装备优于日本陆军。

那这个说法正确吗?首先可以看看晚清的军工生产。历经三十年洋务运动,清王朝对于军工业一直是不惜血本。到了甲午战争前夜,清王朝的军工技术突破也十分喜人。以枪械为例,1890年,江南制造局以奥地利曼利夏连发枪为模式,仿制出了中国国产的连发枪“快利枪”。在连发枪技术上,当时的清王朝已经领先日本三年多。而在此之前,金陵机器局于1888年就成功仿制出了马克沁机关枪,这一成就,仅仅比当时的军事强国英国晚四年。

海南矿业融资融券信息显示,融资方面,当日融资买入185.58万元,融资偿还172.79万元,融资净买入12.79万元。融券方面,融券卖出4.42万股,融券偿还5.65万股,融券余量35.68万股,融券余额210.51万元。融资融券余额1.96亿元。近5日融资融券数据一览见下表:

良品铺子融资融券信息显示,融资方面,当日融资买入143.5万元,融资偿还248.93万元,融资净偿还105.43万元。融券方面,融券卖出1.02万股,融券偿还1.74万股,融券余量6.88万股,融券余额76.85万元。融资融券余额1.21亿元。近5日融资融券数据一览见下表:

而在卫汝贵表现极其高光的船桥里之战里,我们就能看到晚清的军工突破:卫汝贵的盛军,大量装备连发枪,而作为他对手的日本第九旅团,装备的大多还是单发枪。因此面对具有兵力优势的日军,卫汝贵部打出了“各军枪炮齐施,连环不断”的火力效果。日军随军记者记载说:“频频发射之连发铳子弹掠过树枝头,恰如疾风扫落叶一般”。这让日本文士哀叹“呜呼苦战”的船桥里大战,清军确实发挥了火力优势。

在火炮方面,清王朝的军工优势则更明显:19世纪70年代起,世界火炮技术也发生了重要革新,新型的后膛炮大量涌现,迅速取代了前膛炮。晚清的军工技术人员,迅速跟上了这一趋势。1884年,金陵机器局就造出了37毫米可移动式2磅后膛架退炮,是为中国第一门国产后膛炮,三年后,江南机器局又造出了203毫米口径全钢后膛炮。1892年,江南机器局采用世界最先进的制退复进机技术,造出了120毫米阿姆斯特朗式快炮。

日军缴获自清军的75毫米口径克虏伯造重野炮作者供图

这也就意味着,甲午战争爆发前的二十年,其实是清王朝国产火炮突飞猛进的二十年,从速射火炮到重型火炮,晚清的军工人员统统拿下。军史学者刘申宁评价说:这一时期“我国的铸炮技术进步之快,幅度之大,实在是前所未有的”。反观同一时期的日本,在1893年左右才实现了类似突破。刘申宁认为,仅看快炮的制造,日本“在技术上比我国落后9年”。

所以,仅以军工生产能力论,从枪械到大小火炮,甲午战争前的清王朝其实已经建立了绝对优势。而且在当时的国际军火市场上,清王朝堪称“大客户”。洋务运动中的这些“大清裱糊匠”们,无不把洋枪洋炮当最大倚仗,无论日常还是战时,逮着机会就会爆买一通。

仅是在甲午战争爆发后的1894年10月,传说中“甲午战争一人敌一国”的李鸿章,就采购了“西洋各项快炮五十六尊、各项快枪二万八千三百二十余枝,大小各项枪炮子弹一千五百二十余万颗”。此外如张之洞、刘坤一、许景澄等洋务运动骨干们,甲午战争期间也是纷纷上阵,通过各种渠道采购军火支援前线。而在甲午战争爆发前,清朝官员曾广修更有名言:“中国后膛枪炮之多,甲乎天下。”

所以,在甲午战争爆发后,很多清朝官员都是信心满满。在他们的认知里,对付日寇甚至不需要讲战略战术,只要把大清这“甲乎天下”的枪炮弹药,摆开了狠砸,就能把这猖狂小日本砸到全军覆没。现代历史爱好者那“清军装备优于日军”的认识,基本都是这么来的。

三、有名无实的清军装备

但是,我们如果看看甲午战争平壤之战后,日军的缴获统计,那场面就十分辣眼睛。俄国情报人员的记录称,日军缴获清军的武器里,竟然有“不少弓、箭和各种棍棒。中国人指望用这样的武器来对付速射火枪。”

日本的记录更告诉我们,清军士兵被收缴的武器里,除了俄国人说的这些冷兵器外,居然还有201支旧式火绳枪。号称装备碾压日军的清军,居然拿着几百年前明代军队的武器,打这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甲午战争?

而在甲午战争结束后,日军的缴获统计,更叫我们无语:清军被缴获的枪械里,有7193支是旧式火器,占了被缴获枪械的近一半,其中甚至还有大量明末清初年间的鸟枪和抬枪。

火炮的情况稍好一些,被缴获的清军火炮604门,其中旧式火炮159门。在真实的甲午战场上,“海量弹药狠砸日寇”的场面,恐怕只存在于晚清的画报里,大多数的战斗中,清军在火力层面,其实处于严重劣势。

平壤战役被俘清军作者供图

就以场面惨烈的平壤战役为例,是役日军动用山炮44门,而清军只有28门。日军在平壤战役的攻坚战里,多次发挥了火力优势,一度“弹无空发,皆裂于营中”,日军发射的榴散弹,给清军造成了巨大伤亡。那么问题来了,这看上去“海量”的清朝陆军武器,为何不能转化为战斗力?

首先可以先看看技术进步迅速的晚清军工生产,如前文所说,晚清的军工厂在技术层面,已经追近了世界先进水平,但产量却是另一回事:甲午战争前,清朝能批量生产枪械的军工厂,有江南制造局、金陵机器局、四川制造局三家,但即使产量最大的江南制造局,年产枪械也只有1500支。火炮方面,清王朝几家军工厂,累计生产火炮只有1800多门。这些产量,对照甲午时期清军的用兵规模,可谓杯水车薪。

所以,虽然卫汝贵部等清军精锐,可以大量使用连发枪来发挥火力优势,但对于大多数清军来说,这事儿并不现实。即使放在这些作为精锐的清军部队身上,火绳枪抬枪等装备,还是没那么富余。

至于大清朝常年“海淘”来的进口军火?看看日军的缴获记录,就更让人叹息:单以枪械来说,日军缴获的清军新式枪械,除了国货之外,竟来自外国毛瑟、雷明顿、亨利、斯宾塞等13个不同厂商,简直是场各国武器博览会。

甲午战争中,清军已装备了当时先进的连发步枪—毛瑟1888式,该枪一直沿用到了抗战时期资料图

虽然早在1885年中法战争时期,左宗棠就疾呼清军装备要实现制式化,但到了十年后的甲午战场上,清军的装备依旧五花八门,弹药供应无法统一,以至于“一种弹缺,即一种枪废”。甲午败后,清朝官员袁昶叹息说:“平壤旅顺之败,我军以枪子不合膛误事,日本以小口径村田枪取胜”。

到了甲午战争后半段,清军旧式洋枪使用比例越来越高。山东的清军更是以大量抬枪火绳枪凑数,辽东的清军甚至把康乾时代的火炮都拉出来御敌。由于清王朝既缺标准化军备管理,更缺规模化生产,那“甲乎天下”的陆军装备,只在账面上。

我们可以对比下人民军队在面临类似困境时的选择,就知道清军差的有多远。虽然相当长一段时间,人民军队的武器也曾“靠缴获”,甚至在解放战争晚期,我军炮兵更集合了17个国家40多种型号的火炮。但在那段最艰苦的时段里,人民军队依然坚持建立完备的军工生产供应体系。

在抗战后半段,很多根据地就可以生产我军自主研发的八一式马步枪。晋冀鲁豫军区兵工二厂在1947年前后,就能月产迫击炮弹三万发。1948年的东北解放区,更是可以八个月内生产172万发炮弹。这样的军工保障能力,是“洋务运动”时代的晚清精英们做梦也无法想象的。

如果清军真的把账面上的“火力优势”转化为现实,让清军实现标准化的装备与供应,甲午战争的结局会被改写吗?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:甲午战场上,清朝陆军的真实战斗力。

四、清军战斗力是高是低

关于清军战力的高低问题,很难一概而论。如果单看“妻宝男”卫汝贵的表现,甲午战场上的清军,显然是和日军有得打。

比如在甲午平壤之战早期,卫汝贵部哨官曲德成率部抢占平壤时,这支小部队不但只用两天,就从义州疾驰到平壤。在与日军先头部队遭遇后,这支部队迅速“出南门堵御, 连放排枪, 惊退日兵”,打出了平壤战役的开门红。晚清淮军精锐的战斗素质,也由此可见。

在整个平壤战役里,除卫汝贵外,如左宝贵、马玉崑等淮军悍将,表现都是可圈可点。特别是在左宝贵力战殉国后,平壤战役其实已来到一个关键节点上:日军虽然突破了平壤城北的玄武门外门,但已经疲惫不堪。卫汝贵、马玉崑所部,也在大同江北和大同江南,成功阻遏了日军的攻势。当时的日军,还面临严重的缺粮威胁,日方史料《日清战争》里承认,只要清军能再坚守两天,日军就只能全线撤退。

但偏偏在这个时候,清军统帅叶志超胆气尽丧,不顾马玉崑的反对,下令清军各部冒雨突围。然后在日军的“枪炮排击”下,清军的撤退变成了单方面的杀戮。仅仅一夜之间,清军在逃跑路上,就有一千五百多人被日寇杀害,还有六百多人被俘,五个营的兵力就这样被葬送。亲历此役的清军官员栾述善,记录了这一幕惨状:死尸遍地,血水成渠,惨目伤心,不堪言状。

一场只需要坚持两天就可以等到的胜利,被清军亲手放弃。

《全球画报》绘制的清军兵败辽东资料图

虽然今天也有一些专家为叶志超辩解说,当时平壤城已弹尽粮绝,撤退是不得已的事情。但日方的史料却回击了这类说法:进入平壤后,日军除了得到了九百多发炮弹和五十六万发子弹,还得到了2900石米粮和2500石杂粮。单这些粮食,就够已濒临断粮的日军吃一两个月。

日本史料《日清战争》里更有一句辛辣讽刺:“清兵仍然有继续战斗的可能性。但是,总指挥官的失败主义招致了大溃退,使日军在第二天早晨几乎是在没有流血的情况下就占领了平壤。”

也正因如此,很多人说到甲午陆战的失败,都在痛惜清军的战斗精神。但必须要说的是,平壤之战中的清军,基本属于当时清军优中选优的部队。作为淮军里的翘楚,他们大多长期装备先进枪炮,且受过严格训练。甲午战争早期,李鸿章与日方都做过估算,清军里的这类部队,总数不过五万人。

如果从更全面的的角度看甲午战争的陆战,我们就更可看到,清军更大的差距,是在作战素质。

甲午战争前,如卫汝贵部等淮军精锐里,已经普及了近代的战术与训练,李鸿章对淮军的战斗力也是很有信心。1882年时,他就放出了“有臣练军简器,十余年于兹,徒以经费太绌,不能尽行其志,然临敌因应,尚不至以孤注贻君父忧”的豪言。但即使是这些精锐,距离近代军队还是有差距。

甲午战场上,清军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战术呆板,进攻时极少见散兵队形,防守时全堆在正面防御。亲历甲午战争的袁世凯,就曾这样讽刺清军:“又每师心自用,仍欲以‘剿击发捻’旧法御劲敌,故得力者不可数睹耳。”拿着先进的枪炮,打的还是陈旧的战术。

当时的西方学者更对清军的呆板战术,做了生动描述:“差不多中国人每一次打算守住阵地时,都因为被敌人迂回到他们侧翼而被迫后退。”简单一句话,就“复刻”了甲午陆战很多场败仗。

在火炮的使用上,理论上火炮技术“比中国落后九年”的日军,火炮战术却遥遥领先。比起分散使用火炮的清军,日军早已做到集中使用火炮。正如亲历甲午陆战血战的聂士成所说:“倭炮不拘多寡,用则一处齐发。”而清军的很多火炮,常常还没有投入战斗,就已被日军打掉。

如果我们更进一步,细看清军的具体表现,只怕是要发出一声叹息:对于甲午战场的清军来说,谈“战术理念”恐怕都是一件奢侈事,毕竟就连最基本的射击、白刃战等作战能力,大部分清军其实都严重拉胯。袁世凯就曾在给盛宣怀的电报里,来了一段生动吐槽:“至兵枪,只知托平乱打,不起码牌(标尺),故弹及近,难命中,有用弹数十条,伤寇十余人,何能御敌。”

号称历经严格训练的清军精锐,射击技术竟如此业余。

这种极其“感人”的命中率,也不止存在于甲午战场,几年后的庚子国难里,西方记者也盛赞了多支清军“临战极为勇敢”的作战精神,却也指出清军“发枪时不专注一人,故多虚发之弹”。而在甲午战争后期,随着卫汝贵部等精锐的溃败,很多拉上前线的清军,大多是临时配发了新武器,射击技术更差一大截。甲午战争后期的金旅之战里,一名日军军官的书信,就真实还原了清军的射击现场:

“他们(清军)常用的队形是在散开的一队中挥舞大旗开火,开火为随意设计,没有一齐射击……他们不考虑地形地物,从不用跪射、卧射,一律站着射击,对乱用弹药并不介意”。

至于炮兵的命中率更是低下。以鸭绿江攻防战为例,清军为了此战,集中了91门火炮,但到了战斗中,却是“俄乱发巨炮”,轰轰烈烈打一通,几乎没伤着几个日本兵。最后不但鸭绿江防线全线崩溃,74门大小火炮也成了日军的战利品。这样的战斗素质,即使为清军配备当时最好的火炮和足量弹药,又有多大赢面?所以也就不难理解,为什么从头到尾,清军都不乏英勇时刻,却始终换不来陆战的胜利。

《世界画报》绘制的鸭绿江战役资料图

很多朋友常常有个疑问:为什么抗美援朝可以赢,甲午战争却输得这么惨?

这里我们就拿炮兵做个类比下:在抗美援朝著名的上甘岭战役里,志愿军炮兵在火力水平只有“联合国军”五分之一的情况下,以先进的战术打出了精准命中率,给“联合国军”造成了一万多人的伤亡。美国报纸惊呼说“中国大炮发挥了惊人作用”。而在1953年7月的金城战役里,志愿军以28分钟的火力急射,就摧毁了敌方百分之三十的表面阵地工事,帮助步兵只用一个小时,就占领敌方全部前沿阵地。相比之下,高下立判。

一支空有账面上的先进装备,却在战术、训练、指挥理念等层面严重滞后的清军,恰是那个落后挨打的晚清,最生动的缩影。

参考资料:

戚其章《甲午战争史》

刘申宁《论晚清的军工建设》

孙克复《甲午中日陆战史》

李元鹏《晚清近代化军事改革的悲歌》

李丛嘉《甲午大数据揭秘自封“天下第一”大清军情》湛江股票配资平台